聚焦两会丨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立法会内务委员会主席李慧琼:我国ESG需求仍在起步阶段,服务业态国际化水平待提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梓桐 北京报道
今年两会期间,绿色低碳经济再成热议话题。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立法会内务委员会主席、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带来了《争取更多中央政策加快河套发展》、《内地与香港有关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合作》、《发挥人才集聚优势,打造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ESG)服务业高地》三份建议。
在两会期间,李慧琼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围绕ESG领域,李慧琼告诉记者,“我国ESG需求仍在起步阶段,国内碳市场、ESG标准、体系结构等与国际互通互认尚待时日,ESG服务业态处在逐步深化和多元化初期,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她表示,生态环境部已经制定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 4 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探讨以香港作为平台,将相关方法学推广国际,例如吸引‘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政府及企业使用相关方法学作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据。长远探索内地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香港国际碳市场 Core Climate 交易平台互联互通,例如项目互挂及买卖交易互通。”
(李慧琼,受访者供图)
ESG 服务需求走向多元化
近年来,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ESG)被全球监管部门、机构投资者广泛采纳并应用于企业综合价值分析,ESG投资、披露及气候风险、机遇、碳市场等衍生的各类ESG服务需求急剧攀升。
2022年度毕马威ESG披露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前250强企业的ESG披露率高达96%。我国虽尚未实施ESG强制披露政策,但截至2023年6月底,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738家独立披露ESG社会责任报告,是2017年披露数的2倍。
据李慧琼观察,随着国外 ESG 需求的价值链传导,目前市场对 ESG 服务的需求逐渐深入和多元化,特别是大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从早期 ESG披露服务转向战略、产业、研发、数字化、管理、品牌、人事、安环等多角度、多层次的转型融合需求。但我国市场的 ESG 服务多集中于披露,具备综合提供战略、管理、数字化和 ESG 结合服务机构较少。
与此同时,我国ESG服务生态仍然面临人才匮乏的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ESG服务业中,经验丰富、专业覆盖度广的领军人物严重不足,跨ESG的专业实践型人才十分稀缺,高校等教育机构尚未开展相关专业教育,社会性培训处于无序起步阶段。”李慧琼说道。
鉴于上述情况,李慧琼建议,可以建立国际化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可依托现有ESG研究院、绿交所等平台,率先研究并规划ESG制度体系,同时积极参与ESG国际交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促进形成兼具国际性与中国特色的ESG制度体系。
与此同时,她表示,可以以信息披露为突破点,推动信息披露标准化。“我们建议金融监管部门与国家几大交易所联动,参照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披露准则,结合中国实践,发布ESG信息披露和评级指南,推动ESG报告使用第三方鉴证,公布ESG评级结果。”李慧琼说道。
此外,在李慧琼看来,我国可以率先制定ESG服务业规范,打造ESG服务业品牌。结合ESG服务需求,制定ESG服务业规范,建立ESG全生态链优质服务资源管道。构建“产学研”模式,加强人才培育。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可考虑率先在高校设立ESG专业培养体系,填补该领域专业培养空缺。ESG研究院、高校及服务机构可联合提供专业培训,补充强化市场需求人才。相关服务企业、高校和研究院可签署战略合作,构建“产学研”新模式。制定ESG专业服务人才储备机制。设立ESG专项人才招聘政策,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填补ESG服务人才缺口,构建ESG人才高地
河套合作区承担制度创新“重任”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深圳园区定下发展定位。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推进深港两个园区的协同发展,研究创新性的措施,其中包括便利科研人员进出的安排等。
与此同时,上述发展规划明确以2025年和2035年为时间节点,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协同发展。
“推进河套合作区建设对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于做实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李慧琼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实施上,河套地区不但承担起解决重要科技攻关突破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制度创新的重任,意义重大。
李慧琼指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今天我国面对关键科技领域被西方“卡脖子”问题的情况下,河套地区更应该发挥更高的战略地位作用,在促进人员、物资、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自由有序跨境流通方面有具体举措。
围绕河套区域经济发展,李慧琼表示,为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在河套发展,需要有政策配套满足从事生命健康科技产业的机构和租户,例如让内地生物样本和相关数据跨境流动到香港园区作科研用途,以及容许设于香港园区的临床试验所可以跨境使用和处理所需的内地临床样本。
“因此,希望中央相关部门支持批准内地的科研及临床试验采集的生物样本及相关数据可进入河套香港园区,在做好风险管控的情况下,供合资格的香港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香港园区内使用。”李慧琼说道。
在李慧琼看来,这同时可以促使未来设立于香港园区的数据库及样本库、实验室等能成为可同时处理来自内地、香港,以至其他地区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生物样本和数据的地方。
因此,李慧琼建议中央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推动河套地区发展,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推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在具体行业方面,李慧琼从生物样本跨境、创新药物审批及临床试验、资金跨境、数据跨境以及人才便利五大政策方面提出建议。
探索数据与资金跨境政策
而在创新药物审批及临床试验政策方面,香港特区政府近期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在香港建立“第一批审批”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药械)制度,并配合“深圳园区规划”,于河套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
因此李慧琼建议中央相关部门支持(包括让香港药械审评人员学习和参与国家药械的审评工作,以及就药械审评专才需要提供协助),让香港成为国际药械领域的重要参与者,透过香港将更多海内外先进医疗药械、技术引进来,走出去。
而围绕资金跨境政策与数据跨境政策方面,李慧琼对记者表示,“深圳园区规划”提出“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允许科研资金跨境资助深港两地科研项目,借鉴国际经验和香港做法,研究完善科研资金监管制度”。这对许多科技创科企业都是利好消息,因此我们建议,为推动创科企业,尤其是初创科企的发展,在参照现行相类近的金融管理办法,譬如设定在指定时限内的汇兑金额上限的基础下,中央相关部门能允许内地及境外的创投基金在“一区两园”中实现自由兑换,使得创投基金的流通更加便利。
与此同时,香港可以探索研究允许行业间的重要数据(如科研数据),通过如“点对点”输送设施、特定的储存平台,及多重网络保安培训等方式,跨境至香港园区(例如“白名单”企业)内使用,在香港园区实现来自内地、香港,以至其他地区的数据交汇,助力香港成为国家重要的国际数据港。
而在同样重要的人才便利政策方面,李慧琼建议中央相关部门支持便利人员往来的通关模式,为海内外科研人才在两地园区出入境提供便利,例如以“白名单”制度以“特别通道”及/或如人面识别等“一闸通关”模式过关,协同合作将河套合作区打造为国际化实验园区。